两个黄鹂 好口才更自信
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:4009-010-588

您的位置:首页 >> 黄鹂新闻 >> 行业资讯 >> 孩子一辈子的道路竟然取决于这门学科!

黄鹂新闻

孩子一辈子的道路竟然取决于这门学科!

孩子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


孩子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提出语文教育的一个目标是培养语感。他说,关于语文教育的任务,一是帮助学生学习、掌握好汉语书面语,以逐步培养与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素养与能力。二是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学素养,并逐步养成以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来鉴赏文学艺术作品。三是使学生不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。这三项任务后是否完成,其衡量的标尺具体在阅读与写作两方面。阅读包括读和听,这是“输入”,要能达到不断增长新知,不断提高鉴赏力,不断接受真善美的效果。写作包括写和说,这是“输出”,文字和话语要能达到文从字顺、言之有物,条理清晰、言简意赅、得体到位。



培养语感需要用心练习


怎样才能使学生具有这样“输入”、“输出”的能力?前提条件是对汉语特别是汉语书面语有丰富的语感。因为,只有掌握了书面语,孩子才能不断地接受包括历史文化、科学技术和思想品行在内的高素质教育。

在语文素养上,能自如地、高水平地“输入”与“输出”,靠的是语感——凭语感能感知说话、文字之高下好坏;能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;能知道如何纠错;能知道如何画龙点睛……这种语感并不是主观揣摩,而是对语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。语文教育的目标,应该定在培养学生对汉语特别是对汉语书面语的丰富语感上。语感是用心练才练得出来。具体说,就是要大量阅读、大声朗读,要适量背诵,要勤于动笔,在老师指导下从模仿写作到有创意的写作。没有别的捷径。

杜甫说: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”黄庭坚的岳父孙莘老就写文章之事曾请教大文豪欧阳修,欧阳修淡淡地回答:“无他术,唯勤读书而多为之,自工。”《红楼梦》中香菱向林黛玉请教怎么写诗,林黛玉拿了一部《王维诗集》给她,并告诉香菱,你再读一二百首杜甫的诗,一二百首李白的诗,你把这三位的诗背得滚瓜烂熟了,你也会写诗了。杨绛小时候向父亲杨荫杭请教写作的秘诀,她父亲说:“哪有什么秘诀?多读书,读好书罢了。”这些例子说的都是这个意思。


“琅琅书声”需要结合现代先进教育理念


要让孩子学会说话,完全是在大人话语的不断熏陶下,在不断跟大人的“对话”交际中,逐渐积累母语口语的丰富语感,并逐渐准确把握了母语的发音、词语和语法。

两个黄鹂创始人肖弦弈博士认为,影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,包括专业指导、家庭教育、社会环境、个体心理等诸多方面,家庭因素的影响十分重要。

旧时私塾的教学模式就是朗读、背书和书写,这使私塾的孩子既集聚了丰富的汉语书面语感,培养了较强的语文能力;又接受传承了中华文化,培养了较好的文化素养。


遗憾的是,现代语文教学抛弃了老祖宗的做法,代之以老师用大量时间对孩子进行讲解、说教或展示视频画面,而不引导孩子大量接触母语书面语,传统的“琅琅书声”也逐渐消声。

当然,对古代私塾的做法只能借鉴,不能照搬落于窠臼,我们还得创新。

古代私塾老师基本上不讲解,只说一句话:“你背得滚瓜烂熟了,就知道什么意思了。”我们不能再这样。目前有一些地方搞所谓“儿童读经班”,只让孩子死记硬背,而不引导孩子了解所读的内容。这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。

语文学习注重文化传承


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、朗读、写作的同时,需适当讲解。但这种讲解,得少讲甚至不讲理论,少作知识性的介绍,重在对课文进行恰如其分的点拨,以帮助学生在积聚语感的基础上,能体会到好文章之妙处,能体会到如何根据文章主题和上下文情景选词炼句。总之,老师的讲解,一定要讲出文章所具有的精妙之处,起到点拨、启迪的作用,让学生恍然大悟、茅塞顿开。

要让我们的孩子能有较好的语文素养、较强的语文能力,要让我们的孩子能传承中华文化,不是单靠给他们讲大道理所能达到的,就得阅读和背诵一定量的古今中外名篇,就得养成读和写的习惯。

建议在小范围内进行语文改革试验,将小学语文课一分为二——“国文”和“写作”。国文课,就是读经典、学写字;写作课,写白话作文,看白话故事。这样既能打好扎实的语文功底,同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。当然,该读哪些经典文章与段落,得好好讨论。


本文部分材料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陆俭明教授,有删改。

  • 关于我们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:010-84170060
  • Copyright©2010-2016 www.2huangli.cn.
  • 北京两个黄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7160号
关注公众号